傳略: | 引文 | 出處 |
---|
劉銘傳列傳 劉銘傳安徽…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劉銘傳列傳 劉銘傳安徽…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2號 | 劉省三中丞列傳 劉銘傳列傳 劉銘傳安徽…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4號 | 劉銘傳列傳 劉銘傳安徽…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7號 | 劉銘傳列傳 劉銘傳字省…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,701007668號 |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…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,701007953號 | 劉銘傳列傳 劉銘傳字省…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,701007650號 | 劉銘傳列傳 劉銘傳安徽… | 清國史 ,11冊 ,198-200 | 馬其昶 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爵劉壯肅公神道碑銘 公姓劉氏諱… | 清朝碑傳全集 ,3冊 ,2331-2333 | 程先甲 劉壯肅公家傳 公諱銘傳字… | 清朝碑傳全集 ,3冊 ,2333-2334 | 陳三立 兵部尚書銜臺灣巡撫一等男爵劉壯肅公神道碑 公姓劉氏諱… | 清朝碑傳全集 ,5冊 ,4115 | 恒慕義主編 劉銘傳 劉銘傳(字省… | 清代名人傳略 ,下冊 ,435-440 | 姚永樸撰 劉壯肅公 合肥劉壯肅… | 初月樓聞見錄等四種-舊聞隨筆 ,3卷 ,448-449 | 陶湘編 劉銘傳 字省三安徽… | 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 ,1冊12卷 ,944 | 朱孔彰撰 劉壯肅公別傳 劉公銘傳字… | 咸豐以來功臣別傳 ,24卷上 ,435-443 | 金梁輯錄 劉銘傳 劉省三(銘傳)… | 近世人物志 ,290 | 邵鏡人撰 劉銘傳 劉壯肅公字… | 同光風雲錄 ,487-489 | 劉銘傳列傳 劉銘傳安徽… | 清史列傳 ,8冊59卷 ,313-319 | 繆荃孫纂錄 銘馬其昶 公姓劉氏諱… | 續碑傳集 ,2冊31卷 ,646-651 | 繆荃孫纂錄 又劉壯肅公家傳程先印 公諱銘傳字… | 續碑傳集 ,2冊31卷 ,651-657 | 汪兆鏞纂錄 兵部尚書銜臺灣巡撫一等男爵劉壯肅公神道碑陳三立 公姓劉氏諱… | 碑傳集三編 ,1冊14卷 ,875-878 | 蔡冠洛編纂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… | 清代七百名人傳 ,2冊2編 ,486-489 | 費行簡撰 劉銘傳 皖人談銘傳… | 近代名人小傳 ,575-576 | 劉銘傳,字省三,安徽合肥人。少有大志。咸豐四年,粵匪陷廬州,鄉團築堡自衛。其父惠世為他堡豪者所辱,銘傳年十八,追數里殺之,自是為諸團所推重。從官軍克六安,援壽州,獎敘千總同治元年,李鴻章募淮軍援江蘇,銘傳率練勇從至上海,號銘字營。招撫南匯降賊吳建瀛、劉玉林眾四千人,簡精銳隸其軍。賊由川沙來犯,擊敗之,連克奉賢、金山衞,累功擢參將,賜號驃勇巴圖魯。又破賊野雞墩、四江口,擢副將。常熟守賊以城降,被圍。二年春,銘傳會諸軍克福山,大破賊,解常熟圍,以總兵記名。進規江陰,楊厙為沿江要衝,悍賊堅守,銘傳會黃翼升水師進攻,賊由無錫、江陰兩路來援,迭受創退。李秀成糾眾十餘萬分水陸復來援,銘傳力戰敗之。七月,乘勝攻江陰,擒斬二萬,克其城,以提督記名。尋復無錫,加頭品頂戴。是年冬,進攻常州,敗賊於奔牛鎮。賊目邵小雙降,令扼丹陽。援賊以輪舟至,犯奔牛,以掣圍城之師,奮擊,破三十餘壘,毀其舟。三年春,合圍,破闉而入,擒斬賊首陳坤書,克常州,賜黃馬褂。進屯句容,江寧尋下,餘黨擁洪福瑱踞廣德,會諸軍擊走之。四年,曾國藩督師剿捻匪,主用淮軍。淮軍自程學啟歿後,銘傳為諸將冠。調駐濟寧,尋分重兵為四鎮。銘傳移駐周家口,迭破賊瓦店、南頓、扶溝,改為移擊之師,擢直隸提督。援湖北,克黃陂,追賊至潁州,大敗之。銘傳建議平原追賊不能制其死命,乃築長隄,自河南至山東運河,驅賊沙河以南蹙之。工甫竣,豫軍防地為賊所破,乃分軍追剿,破之於鉅野。捻酋張總愚竄陝西,任柱、賴文光留山東,自此分為東西。李鴻章代國藩督師,銘傳專剿東捻,東至鄆城,西至京山,大小數十戰。六年春,賊走尹隆河,與鮑超約期會擊。銘傳先期至,戰失利,部將唐殿魁死之。休屯信陽,整軍復進,追賊至山東。復議自運河至膠、萊,長圍困賊,杜其西趨。時兵、賊俱疲,朝命督戰益急,鴻章專倚銘傳。八月,解沭陽圍。戰贛榆,購降賊內應,槍斃任柱於陣,賊大潰。邀擊濰縣、壽光,薄之洋河、瀰河之間,殲賊幾盡。賴文光走揚州就擒,東捻遂平。國藩、鴻章奏捷,論銘傳為首功,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。以積勞致疾,乞假去軍。七年春,張總愚突犯畿輔,急起銘傳赴援,以遲緩被譴責。及至東昌,會諸軍進剿鹽山、滄州、德平,仍用長圍策,蹙之運河東,縱橫合擊,殲賊殆盡,總愚走茌平,陷水死。西捻平,錫封一等男爵。詔屯張秋,九月,命督辦陝西軍務。率唐定奎、滕學義、黃桂蘭等搜剿北山回匪,疏陳大勢,引病乞罷,歸里。光緒六年,俄羅斯議還伊犂,有違言,急備邊。召銘傳至京,疏陳兵事,略謂:「練兵造器,固宜次第舉行,其機括則在鐵路。鐵路之利,不可殫述,於用兵尤為急不可緩。中國幅員遼闊,防不勝防,鐵路一開,南北東西呼吸相通,無徵調倉皇之慮,無轉輸艱阻之虞,從此裁兵節餉,併成勁旅,一兵可得十兵之用。權操自上,不為疆臣所牽制,立自強之基礎,杜外人之覬覦,胥在於此。」疏上,雖格未行,中國鐵路之興,實自銘傳發之。十一年,法蘭西兵擾粵、閩,詔起銘傳,加巡撫銜,督臺灣軍務。條上海防武備十事,多被採行。抵臺灣未一月,法兵至,燬基隆砲臺,銘傳以無兵艦不能海戰,伺登陸,戰於山後,殲敵百餘人,斃其三酋,復基隆,而終不能守。扼滬尾,調江南兵艦,阻不得達。敵三犯滬尾,又犯月眉山,皆擊退,殲敵千餘,相持八閱月。十一年,和議成,法兵始退。初授福建巡撫,尋改臺灣為行省,改臺灣巡撫。增改郡、廳、州、縣,改澎湖協為鎮,檄將吏入山剿撫南、中、北三路,前後山生番,薙髮歸化。丈田清賦,溢舊額三十六萬兩有奇,增茶、鹽、金、煤、林木諸稅。始至,歲入九十餘萬,後增至三百萬。築砲臺,興造鐵路、電線,防務差具。加太子少保。十六年,加兵部尚書銜,命幫辦海軍事務。屢因病陳請乞罷,久始允之。二十一年,朝鮮兵事起,屢召,以病未出。尋卒,詔念前功,贈太子太保,賜卹,建專祠,諡壯肅。 |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-清史稿.列傳 ,416卷 ,12077-12079 |
|
履歷: | 履歷 | 任期 | 出處 |
---|
千總 | 咸豐9年-同治1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都司(銜) | 咸豐10年-?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都司 | 同治1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游擊(銜) | 同治1年-同治?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副將 | 同治1年-同治4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驃勇巴圖魯 | 同治1年-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直隸提督 | 同治3年-同治8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三等輕車都尉 | 同治6年-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一等男 | 同治7年-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督辦陝西軍務 | 同治7年-同治?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巡撫銜 | 光緒10年-光緒?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督辦臺灣軍務 | 光緒10年-光緒?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福建臺灣巡撫 | 光緒11年-光緒17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太子少保 | 光緒15年-光緒26年 | 清實錄:德宗景皇帝實錄 ,226卷 ,549 | 兵部尚書(銜) | 光緒16年-光緒26年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 太子太保 | 光緒26年- |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,702002821-1號 |
|